【直報網北京4月10日訊】(作者:歐陽文章)傳銷是怎么“生”出來的?依我看,都是以創新之“花”來演繹的。社交電商平臺“花生日記”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日前,“花生日記”因會員層級多達51級、累計收取傭金超過4.5億元,涉嫌構成傳銷違法行為,被相關部門依法處罰,累計罰沒7456萬元。這是迄今為止國內社交電商收到的最大一筆罰單,也是電商領域屈指可數的“天價罰單”,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什么叫社交電商?社交電商全名叫社交化電子商務,是基于人際關系網絡,利用互聯網社交工具,從事商品或服務銷售的經營行為,是新型電子商務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商務部接受了中國互聯網協會協同創奇社交電商研究中心提出的行業標準《社交電商經營規范》的項目申請,并于2017年6月9日審批通過。這一行業標準的出臺,對于規范行業健康發展將有深遠的意義和運營指導價值。該標準旨在進一步規范社交電商行業(含微商)發展,為政府制定相關指導意見提供有力的支撐,以保障行業健康、穩定、持續發展。與此同時,該行業標準為主流企業發展保駕護航,為企業長遠發展指引方向,樹立示范典型企業,推動品牌企業可持續發展。 近兩年,社交電商迎來一輪“裂變式增長”,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創新,吸引了大批初創企業競相布局。然而,產業快速成長的同時,也出現了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問題。社交電商的本質,是利用社交關系和個人影響力,實現零售的去中心化,并降低商品流通的成本,實現商家和消費者的多贏。但在現實中,許多崇尚“流量至上”的企業卻走入了歧途,他們打著商業創新的旗號,屢屢踩踏法律法規和商業倫理的紅線,一些急于將流量變現的復雜操作潛藏著巨大的經濟風險。比如,“花生日記”以“運營商”可獲取其發展的會員所購買商品一定比例的傭金為誘餌,發展了多個粉絲數量多、流量大的流量運營公司作為分公司,再由分公司去管理運營商,運營商負責發展會員,按照層級提取酬金。設定層級式管理架構、多層級傭金計提制度和會員升級費用等手段成為其快速發展的秘訣。這種經營模式超出了社交電商的范疇,屬于法律認定的傳銷行為。對此,監管部門果斷出手,及時且必要。
誠然,創新在一定程度上的確與“違規”甚至“違法”如影隨形。社交電商是個創新的產物,這是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社交電商從它產生的第一天起,就受到了社會的關注。廣大社會大眾利用社交電商這一平臺進行創業,政府也是給予大力支持的。但是,打著創新旗號進行涉傳欺騙,用高額回報做誘餌欺騙社會大眾,這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花生日記”接到的“天價罰單”就足以說明這個道理。一句話,如果像“花生日記”那樣以創新之“花”演繹傳銷之“生”,那必定會付出違法的沉重代價。“花生日記”被處罰事件警示創業者,創新只有建立在法律法規和商業倫理的基礎上,才能贏得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實現企業的穩健持續發展。反之,靠鉆監管的空子、打政策的擦邊球、犧牲用戶利益來獲利,這條歧路注定走不通,也走不遠。 (作者:中國市場學會直銷專家委員會專家,直銷經濟理論研究學者。出版《中國直銷經濟學》《法治下的中國直銷》《全球金融危機與中國直銷發展機遇》等學術著作。) 解讀新聞熱點、呈現敏感事件、更多獨家分析,盡在以下微信公號,掃描二維碼免費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