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報網北京6月21日訊】(新浪潮雜志)最近幾天,身處不利輿論漩渦中的直銷行業,都在為兩篇文章點贊。一篇是來自《法制日報》的評論:《給合法直銷企業良性發展空間》;另一篇是來自中新網的報道:《專家:社會公眾對直銷行業了解不足 應加強正面教育》。兩篇文章都直面直銷行業從“權健事件”以來的輿論困境,為被污名化的直銷企業吶喊。而且由于兩家媒體的權威身份,自然令直銷行業備受鼓舞。 先看法制日報的評論:“什么是直銷?什么是傳銷?我國有嚴格的法律規范,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凡事要于法有據,是直銷還是傳銷要依法判斷,既不能主觀臆斷,也不能憑感覺猜測。” 再看中新網的報道:“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創始院長、法商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孫選中教授表示,直銷和傳銷確實有容易讓人混淆的地方,但其本質界限還是很清晰的,即直銷是以產品和服務為導向,而傳銷則是以詐騙錢財為目的,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 兩者關注的是同一個問題:直銷為傳銷“背鍋”。解決的方法,則是加強正面教育。 那么問題來了:怎樣加強正面教育?如何讓公眾能理性、正確地分辨直銷和傳銷? 毫無疑問,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直銷企業,都做了不少“正名”的工作,但收效可謂甚微。比如說,監管部門通過不同的形式,向公眾普及直銷和傳銷在法律意義上的區別,但很難讓公眾從現實觀感上得到確認。再比如,直銷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廣做公益事業,給社會作出巨大貢獻,但依然難以得到認可,反而很可能被誤作“洗白”。 原因無他,直銷背負的歷史包袱太重,以至于在社會公眾中形成的偏見如此之深。而法律與現實之間的形左實右,又不斷的強化“直銷與傳銷差不多”的刻板印象,從而令直銷企業不斷深陷輿論的漩渦,“權健事件”只不過將目標進一步放大,導致各方輿論聚焦,進一步拉低了行業的社會信任。 崩塌需要重建,污名需要正名,此次中央級權威媒體的公開發聲,對于行業來講,就是一次有利的契機。 但是,還遠遠不夠。 真正能夠為行業正名的,還是行業自身,再具體而言就是企業。 所謂偏見,按照學術點的說法就是人們頭腦中預先設定的負面看法。而偏見的形成也不是毫無來由,必定有其道理存在。有一種說法認為,人們對與自己不同的群體,更容易形成偏見。比如地域歧視、性別歧視甚至種族歧視,皆來源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