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報網北京7月7日訊】(作者:李慈強)日前,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等部門對16家電商企業予以集中行政指導和經營提示。在價格方面,上述部門要求電商價格應該真實明確、清晰醒目,不得借機先漲價再打折,禁止使用“僅限今日”“今日特惠”等不實語言或者其他帶有欺騙性、誤導性的語言、文字、圖片等標價做饑餓營銷,誘導顧客購買。 其實,這些要求并非新規定,只是重申《反不正當競爭法》《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網絡商品和服務集中促銷活動管理暫行規定》等立法的既有規定。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相關規定在現實中的實施情況欠佳,沒有發揮出應有的規范作用。在往年的“雙11”“618”電商促銷中,消費者發現有的電商促銷“明降暗漲”“以次充好”。去年6月初,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就專門召開了網絡集中促銷活動行政指導座談會,對規范電商開展網絡集中促銷活動、風險防范、售后服務等作出詳細部署。從實際情況看,某些電商的經營行為有待規范,網絡消費環境需要進一步改進。 即便是在特定的日期大力促銷,電商也需要遵守正常的市場秩序,在保障企業利益的前提下,進一步規范經營,盡可能地保護消費者利益。消費者對電商網絡集中促銷的吐槽點,大多集中在品質、物流、客服等方面。比如,預售商品不退不換、“定金不退”“限時消費”等霸王條款顯失公平,“電商專供”商品的品質大打折扣,紅包、購物券、優惠券等使用限制繁多,滿減促銷誘使人們瘋狂湊單,等等。電商的這些促銷方式過于復雜、優惠承諾通常沒有廣告宣傳的幅度大、甚至沒有兌現,還不如降價來得直接。對于這類充滿陷阱的“花式促銷”,人們越來越理性,沖動瘋狂購物的“剁手族”近幾年也逐漸減少了。
對電商來說,最終比拼的,是過硬的品質和合適的價格。如果只是短期片面地追求銷售額,這一發展模式并不可持續。建議電商少點套路,多點誠意,誠實經營,規范競爭,做到品質與價格并重,實現企業與消費者利益雙贏。 (原標題:電商促銷丟不得誠意) 責任編輯:一然 解讀新聞熱點、呈現敏感事件、更多獨家分析,盡在以下微信公號,掃描二維碼免費閱讀。
|